当前位置:首页 > 统战史话
纪念李济深诞辰140周年
发布日期: 2025-11-06 11:57    来源: “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   
分享本文至:

在他十五岁的年纪,就写下“但令身许国,何必列王侯”这样热血的诗句;在七十五岁病榻之上,他又满怀深情写下了“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的诗句。他的一生,始终心系家国,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他就是——民革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

今天(11月6日)是李济深先生诞辰140周年,让我们一起回顾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学习和纪念他崇高的精神。

李济深(1885-1959),又名济琛,字任潮,广西苍梧人,民革创始人之一。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第一至四届中央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至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立志成才,报效国家

1885年,李济深出生在广西苍梧亦耕亦读的农家,先后在梧州中西学堂、黄埔陆军中学、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为陆军大学)就读,有着深厚的军事素养。1914年,李济深以优异成绩在陆军大学毕业后,不但被留校任教,还在陆军部军学司担任职务。任教期间,李济深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其中许多人还成为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高级将官。

李济深年幼丧父,但母亲十分重视他的学业,使得李济深从小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染浸润,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立志要报效国家。

李济深青年时期照片

1921年春天,在一次与时任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的老友邓铿谈话后,李济深深刻认识到,只有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中国才有希望。于是,李济深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后还被任命为第一师参谋长。

1923年桂系军阀沈鸿英率部在广东发动叛乱,李济深多次率第一师讨伐,一路征战收复肇庆、梧州等,平定了整个西江地区。

李济深有着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军事家非凡的战略眼光,为了培养军事人才,李济深征得孙中山的同意,于1923年12月以西江督办公署的名义在肇庆创办了“西江陆海军讲武堂”(该校后来还为黄埔军校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学校里,李济深不仅教授军事知识,而且教育军校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必须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

1924年,孙中山决心创办一所军事学校,1月24日命名成立了“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李济深倾力支持黄埔军校的创办,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此外,不仅从他的第一师提取了现款和枪支,还把自己身边的骨干邓演达、陈诚、钱大钧等人委派去担任军校教练、教官,为军校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


公开举起反蒋大旗,积极推行民主政治

1929年3月15日,蒋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扣押,软禁于南京汤山,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 

“丢了将军印,问渠何所之。汤山容憩影,独坐静敲棋。”身处囹圄,李济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愤怒和失望之余,李济深开始思考应如何走救国之路,他意识到在独裁政治面前,军事只是争权夺利的工具,仅凭军事不能拯救中国。1931年10月9日,李济深的党籍和行动自由得以恢复,李济深也由军界转入政界,开始全身心地为中国政治民主奋斗。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迅速沦陷。对此,李济深深感愤慨,对蒋介石领导中国抗战的前途深感担忧。1932年5月,李济深被蒋介石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李济深忍无可忍,毅然离职出走香港。从此,他公开举起了反蒋大旗,积极推行民主政治。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反蒋军事政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从此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李济深被选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5年,华北危机日益深重。7月,李济深等人在香港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以下简称“大同盟”)。大同盟以“争取民族独立,树立人民政权”为基本政治目标,广泛吸纳爱国民主人士,大力开展反蒋抗日的宣传工作。



反对内战,筹建民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动员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后,李济深看透了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反动本质,也更坚定了联合国民党内民主力量、开展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决心。

1946年3月,为了阻止内战,李济深决定改变主意,去重庆参加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途经广州时,狄超白向他转达周恩来的建议:希望他和何香凝等人携手组建一个民主政党,呼吁民主政治。这与李济深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得到周恩来的建议后,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民促)加快了成立脚步,于1946年春正式成立,李济深被选为主席。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三次电邀李济深去庐山。在山上,李济深两次见蒋介石,规劝他停止内战,履行政协决议,但蒋介石毫无诚意。李济深给蒋介石留下一封19页的告诫长信后,回到了南京。

为了实现国民党民主派的大联合,李济深在香港促成建立了“民联(“民联”即“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促南方联合执行部”,并亲任执行部主席。执行部的成立,实现了国民党内两个民主派组织的初步联合,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准备了良好条件。

1947年5月4日,李济深邀请何香凝、蔡廷锴、彭泽民、李章达、陈其瑗、朱学范、陈此生、邓初民等人在他的寓所聚会,商讨酝酿已久的建立国民党民主派革命组织问题。1947年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开幕,李济深致开幕词。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明确提出,要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成立联合政府,李济深被推选为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席。民革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内各派爱国民主力量的大联合,也标志着国民党革命派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公开决裂,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欢迎。

同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5月5日,李济深发表通电,代表民革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一”号召。12月,应中共中央邀请,李济深突破重重困难,离开香港北上,到达解放区,随即参与筹备新政协会议。



联名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史上的第一号提案

“人民革命已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全国同胞已走完黑暗的历程而踏上光明的大道。”1949年元旦,香港《华商报》发表了李济深题为《团结建国》的元旦献词。这篇文章是李济深对新政协运动中各民主党派关于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政策主张的高度概括,也是他自己对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美好前途的设想。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55名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联合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2月3日,李济深致电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表示愿以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密切配合中共的政策和主张。

同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李济深与中国各政党、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一起出席了这一历史性的盛会。会上,李济深和郭沫若等44人联名提出了《请以大会名义急电联合国否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代表案》。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史上的第一号提案。提案获得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交由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它的实施在国内外也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为国家建设呕心沥血

1949年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李济深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李济深把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祖国的文化建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李济深还多次出访,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交往。

新中国建立后,在李济深的努力下,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统一组成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他带领民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建国初期,在李济深领导下,民革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实现祖国统一是李济深的心愿,也被他当成自己和民革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他经常勉励民革成员,要为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1956年1月30日至2月7日,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李济深不但拥护这一主张,还主动向中共中央表示:如果有需要,台湾当局准许,他可以亲赴台湾做蒋介石先生的工作。在民革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建议就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作出决议、发表《告台湾军政人员书》。在李济深的主持下,民革成立了“民革中央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这个机构成立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59年10月,重病在身的李济深仍然对祖国统一大业念念不忘。病榻之上,李济深写下了“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这样饱含深情的诗句。10月9日,李济深在北京医院病逝,终年75岁。

李济深铜像

回顾李济深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但他始终心系家国,怀着一腔赤诚为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鞠躬尽瘁为民族,高风亮节昭后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一同铭记李济深先生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所作的重要贡献,学习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打印正文】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1901177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153号

纪念李济深诞辰140周年
发布日期: 2025-11-06 11:57    来源: “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   

在他十五岁的年纪,就写下“但令身许国,何必列王侯”这样热血的诗句;在七十五岁病榻之上,他又满怀深情写下了“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的诗句。他的一生,始终心系家国,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他就是——民革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

今天(11月6日)是李济深先生诞辰140周年,让我们一起回顾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学习和纪念他崇高的精神。

李济深(1885-1959),又名济琛,字任潮,广西苍梧人,民革创始人之一。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第一至四届中央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至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立志成才,报效国家

1885年,李济深出生在广西苍梧亦耕亦读的农家,先后在梧州中西学堂、黄埔陆军中学、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为陆军大学)就读,有着深厚的军事素养。1914年,李济深以优异成绩在陆军大学毕业后,不但被留校任教,还在陆军部军学司担任职务。任教期间,李济深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其中许多人还成为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高级将官。

李济深年幼丧父,但母亲十分重视他的学业,使得李济深从小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染浸润,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立志要报效国家。

李济深青年时期照片

1921年春天,在一次与时任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的老友邓铿谈话后,李济深深刻认识到,只有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中国才有希望。于是,李济深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后还被任命为第一师参谋长。

1923年桂系军阀沈鸿英率部在广东发动叛乱,李济深多次率第一师讨伐,一路征战收复肇庆、梧州等,平定了整个西江地区。

李济深有着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军事家非凡的战略眼光,为了培养军事人才,李济深征得孙中山的同意,于1923年12月以西江督办公署的名义在肇庆创办了“西江陆海军讲武堂”(该校后来还为黄埔军校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学校里,李济深不仅教授军事知识,而且教育军校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必须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

1924年,孙中山决心创办一所军事学校,1月24日命名成立了“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李济深倾力支持黄埔军校的创办,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此外,不仅从他的第一师提取了现款和枪支,还把自己身边的骨干邓演达、陈诚、钱大钧等人委派去担任军校教练、教官,为军校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


公开举起反蒋大旗,积极推行民主政治

1929年3月15日,蒋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扣押,软禁于南京汤山,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 

“丢了将军印,问渠何所之。汤山容憩影,独坐静敲棋。”身处囹圄,李济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愤怒和失望之余,李济深开始思考应如何走救国之路,他意识到在独裁政治面前,军事只是争权夺利的工具,仅凭军事不能拯救中国。1931年10月9日,李济深的党籍和行动自由得以恢复,李济深也由军界转入政界,开始全身心地为中国政治民主奋斗。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迅速沦陷。对此,李济深深感愤慨,对蒋介石领导中国抗战的前途深感担忧。1932年5月,李济深被蒋介石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李济深忍无可忍,毅然离职出走香港。从此,他公开举起了反蒋大旗,积极推行民主政治。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反蒋军事政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从此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李济深被选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5年,华北危机日益深重。7月,李济深等人在香港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以下简称“大同盟”)。大同盟以“争取民族独立,树立人民政权”为基本政治目标,广泛吸纳爱国民主人士,大力开展反蒋抗日的宣传工作。



反对内战,筹建民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动员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后,李济深看透了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反动本质,也更坚定了联合国民党内民主力量、开展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决心。

1946年3月,为了阻止内战,李济深决定改变主意,去重庆参加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途经广州时,狄超白向他转达周恩来的建议:希望他和何香凝等人携手组建一个民主政党,呼吁民主政治。这与李济深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得到周恩来的建议后,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民促)加快了成立脚步,于1946年春正式成立,李济深被选为主席。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三次电邀李济深去庐山。在山上,李济深两次见蒋介石,规劝他停止内战,履行政协决议,但蒋介石毫无诚意。李济深给蒋介石留下一封19页的告诫长信后,回到了南京。

为了实现国民党民主派的大联合,李济深在香港促成建立了“民联(“民联”即“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促南方联合执行部”,并亲任执行部主席。执行部的成立,实现了国民党内两个民主派组织的初步联合,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准备了良好条件。

1947年5月4日,李济深邀请何香凝、蔡廷锴、彭泽民、李章达、陈其瑗、朱学范、陈此生、邓初民等人在他的寓所聚会,商讨酝酿已久的建立国民党民主派革命组织问题。1947年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开幕,李济深致开幕词。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明确提出,要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成立联合政府,李济深被推选为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席。民革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内各派爱国民主力量的大联合,也标志着国民党革命派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公开决裂,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欢迎。

同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5月5日,李济深发表通电,代表民革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一”号召。12月,应中共中央邀请,李济深突破重重困难,离开香港北上,到达解放区,随即参与筹备新政协会议。



联名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史上的第一号提案

“人民革命已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全国同胞已走完黑暗的历程而踏上光明的大道。”1949年元旦,香港《华商报》发表了李济深题为《团结建国》的元旦献词。这篇文章是李济深对新政协运动中各民主党派关于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政策主张的高度概括,也是他自己对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美好前途的设想。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55名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联合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2月3日,李济深致电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表示愿以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密切配合中共的政策和主张。

同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李济深与中国各政党、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一起出席了这一历史性的盛会。会上,李济深和郭沫若等44人联名提出了《请以大会名义急电联合国否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代表案》。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史上的第一号提案。提案获得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交由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它的实施在国内外也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为国家建设呕心沥血

1949年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李济深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李济深把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祖国的文化建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李济深还多次出访,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交往。

新中国建立后,在李济深的努力下,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统一组成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他带领民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建国初期,在李济深领导下,民革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实现祖国统一是李济深的心愿,也被他当成自己和民革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他经常勉励民革成员,要为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1956年1月30日至2月7日,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李济深不但拥护这一主张,还主动向中共中央表示:如果有需要,台湾当局准许,他可以亲赴台湾做蒋介石先生的工作。在民革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建议就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作出决议、发表《告台湾军政人员书》。在李济深的主持下,民革成立了“民革中央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这个机构成立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59年10月,重病在身的李济深仍然对祖国统一大业念念不忘。病榻之上,李济深写下了“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这样饱含深情的诗句。10月9日,李济深在北京医院病逝,终年75岁。

李济深铜像

回顾李济深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但他始终心系家国,怀着一腔赤诚为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鞠躬尽瘁为民族,高风亮节昭后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一同铭记李济深先生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所作的重要贡献,学习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