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创新教育资源填补学生“双减”空隙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3-11-03 10:48    来源: 民革柳州市委会   
分享本文至:

2021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即校内:要求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校外:压实学科类培训机构综合治理,对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引导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政策目的是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减轻学生家庭负担,令其在学科类的成绩之外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发展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双减”政策出台半年时间,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响应,通过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等方式落实政策。半年来,学生学业压力明显降低,课外时间明显增加。但由于学生对自控力较差,时间管理能力不强。“双减”挤压出的时间空隙容易被诸如网络游戏、低俗视频、言情小说等这类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又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的事情迅速占领。这种情形不免令学校、学生家长担心“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不能达成,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用好课外时间问题伴随着“双减”政策落实逐渐浮现。下一代教育是全社会的大问题,只有发动全社会协同创新,通过学校课内教育和家庭课后教育通力合作、相互弥补,才能在全面切实地落实好“双减”政策。让“减出来”的学生课外时间、学业压力,利用创新的科普课程、丰富的课后知识、兴趣小组等优质的教育资源“补回去”,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全社会协同合作“课内”和“课外”教育资源互补机制。学校要向课堂要质量,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学校要有效管理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内”教育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教育资源形式,在自然科学类、美术、音乐、体育运动、劳动教育等科普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社会培训机构等共同构建内容丰富、新颖的学生“课外”课堂。自然科学类的科普资源,对学生数理化生等理科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加强对科普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科普基地的培育,有利于形成更完善的“课内”和“课后”互补的教育体系。

二是全社会各类基地充分发挥特色教育作用。各科普基地、教育基地结合自身特色创新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自然科学类群团组织、高新技术园区和企业等开创极具本土特色的“研学”课程,例如:科技馆的科普剧、各种展品的讲解;书店、青少年宫、校外机构的读书会以及艺术、音乐、体育培训班;动物园、植物研究所、气象局、地震局等各类专业科研机构的特色科普教育等等。让学生能在课外活动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兴趣、挖掘自身“亮点”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切实落实“双减”政策。

三是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各界形成合力推动教育资源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专家、高校教师等人才资源,引导其参与到各“研学”课程开发中。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建立引入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促成各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艺术类、体育运动类、劳动类社团开发特色课程,教育管理部门推动这些课程在互通共享、修改完善,最大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切实落实“双减”政策。

【打印正文】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1901177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153号

专题专栏
关于利用创新教育资源填补学生“双减”空隙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3-11-03 10:48    来源: 民革柳州市委会   

2021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即校内:要求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校外:压实学科类培训机构综合治理,对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引导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政策目的是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减轻学生家庭负担,令其在学科类的成绩之外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发展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双减”政策出台半年时间,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响应,通过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等方式落实政策。半年来,学生学业压力明显降低,课外时间明显增加。但由于学生对自控力较差,时间管理能力不强。“双减”挤压出的时间空隙容易被诸如网络游戏、低俗视频、言情小说等这类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又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的事情迅速占领。这种情形不免令学校、学生家长担心“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不能达成,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用好课外时间问题伴随着“双减”政策落实逐渐浮现。下一代教育是全社会的大问题,只有发动全社会协同创新,通过学校课内教育和家庭课后教育通力合作、相互弥补,才能在全面切实地落实好“双减”政策。让“减出来”的学生课外时间、学业压力,利用创新的科普课程、丰富的课后知识、兴趣小组等优质的教育资源“补回去”,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全社会协同合作“课内”和“课外”教育资源互补机制。学校要向课堂要质量,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学校要有效管理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内”教育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教育资源形式,在自然科学类、美术、音乐、体育运动、劳动教育等科普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社会培训机构等共同构建内容丰富、新颖的学生“课外”课堂。自然科学类的科普资源,对学生数理化生等理科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加强对科普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科普基地的培育,有利于形成更完善的“课内”和“课后”互补的教育体系。

二是全社会各类基地充分发挥特色教育作用。各科普基地、教育基地结合自身特色创新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自然科学类群团组织、高新技术园区和企业等开创极具本土特色的“研学”课程,例如:科技馆的科普剧、各种展品的讲解;书店、青少年宫、校外机构的读书会以及艺术、音乐、体育培训班;动物园、植物研究所、气象局、地震局等各类专业科研机构的特色科普教育等等。让学生能在课外活动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兴趣、挖掘自身“亮点”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切实落实“双减”政策。

三是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各界形成合力推动教育资源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专家、高校教师等人才资源,引导其参与到各“研学”课程开发中。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建立引入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促成各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艺术类、体育运动类、劳动类社团开发特色课程,教育管理部门推动这些课程在互通共享、修改完善,最大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切实落实“双减”政策。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