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传统非遗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4-01-08 09:41    来源: 农工党柳州市委   
分享本文至: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及独有的创造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广西柳州市为例,目前,柳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个、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1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6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团体42个。但目前,非遗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非遗文化亟须探寻新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为此,建议:

一是发挥数字藏品优势,助力非遗文化产品典藏。可以虚拟社交为突破口,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打造“非遗社交网络群组”,吸引非遗大师入驻、打造非遗IP,将非遗文化产品转化为数字资产,即以数字藏品的形式推广,推出一系列非遗数字藏品,赋予用户转赠、二次售卖等权利。同时,非遗数字藏品可与实物产品进行联动,借助实物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用户。

二是加强非遗文创产业人才培养。建议重视和健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通过成立传承人工作室,“传帮带”式不断培养更多传承人,提高非遗传承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通过与当地院校深度合作,在保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本土非遗文化内涵梳理、非遗文创产品的系统开发。

三是加强非遗文化科普教育,推动非遗与线上推广结合。非遗教育总体开展与提高,需要跨学科的融合,如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打造非遗刊物等活动。此外,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打造以非遗研学体验、农耕体验、农业休闲观光为主的“非遗产品”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乡村旅游业,以非遗促进就业和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可与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论坛等线上推广方式结合,充分借助线上推广的快捷、灵活、低成本、传播面广、话题热度高等优点宣传非遗文化。

四是加强政府对于跨界融合型路径的引导。当前文化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形成众多新的增长极,带动各行业推进文化艺术生产消费与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的全面融合,催生出多种新兴业态。政府应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支持和扶持功能,为文创产业发展释放制度红利,如可通过设立文创产业发展基金的形式,推动非遗文化与数字科技、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探索在短视频领域、电商直播领域、网络游戏领域发力,依托云音乐、云录制、云展览、云旅游等新业态形式引导非遗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活化,助推一批代表性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壮大。

五是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地理标志运用于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提升非遗文化传承的规范化程度。

【打印正文】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19011773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153号

专题专栏
关于开发传统非遗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4-01-08 09:41    来源: 农工党柳州市委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及独有的创造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广西柳州市为例,目前,柳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个、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1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6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团体42个。但目前,非遗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非遗文化亟须探寻新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为此,建议:

一是发挥数字藏品优势,助力非遗文化产品典藏。可以虚拟社交为突破口,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打造“非遗社交网络群组”,吸引非遗大师入驻、打造非遗IP,将非遗文化产品转化为数字资产,即以数字藏品的形式推广,推出一系列非遗数字藏品,赋予用户转赠、二次售卖等权利。同时,非遗数字藏品可与实物产品进行联动,借助实物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用户。

二是加强非遗文创产业人才培养。建议重视和健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通过成立传承人工作室,“传帮带”式不断培养更多传承人,提高非遗传承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通过与当地院校深度合作,在保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本土非遗文化内涵梳理、非遗文创产品的系统开发。

三是加强非遗文化科普教育,推动非遗与线上推广结合。非遗教育总体开展与提高,需要跨学科的融合,如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打造非遗刊物等活动。此外,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打造以非遗研学体验、农耕体验、农业休闲观光为主的“非遗产品”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乡村旅游业,以非遗促进就业和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可与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论坛等线上推广方式结合,充分借助线上推广的快捷、灵活、低成本、传播面广、话题热度高等优点宣传非遗文化。

四是加强政府对于跨界融合型路径的引导。当前文化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形成众多新的增长极,带动各行业推进文化艺术生产消费与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的全面融合,催生出多种新兴业态。政府应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支持和扶持功能,为文创产业发展释放制度红利,如可通过设立文创产业发展基金的形式,推动非遗文化与数字科技、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探索在短视频领域、电商直播领域、网络游戏领域发力,依托云音乐、云录制、云展览、云旅游等新业态形式引导非遗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活化,助推一批代表性文化创意企业成长壮大。

五是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地理标志运用于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提升非遗文化传承的规范化程度。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