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胜利的关键抓手和重大举措,目前全市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9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444户56877人,搬迁入住率100%。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除了构建“五个体系”外,还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扶贫当扶志,物质扶贫一时,思想扶贫一世。要彻底甩掉搬迁群众贫穷落后的帽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最根本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内心深处“我要脱贫、自主脱贫、奋斗脱贫”的心理意识。因此,建议:
一、科学制定搬迁群众心理服务计划和考评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扶贫扶志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精神,科学制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心理服务实施计划和考评体系,明确考评目标、标准、内容和方式,将心理服务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各个环节,纳入扶贫干部日常培训和考核的范畴,引导基层干部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心理服务工作。
二、积极完善搬迁群众心理服务机制
一是建立扶贫、民政、司法、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联动机制,定期分析研究搬迁群众的思想动态,有计划地开展搬迁安置区心理服务活动。通过讲座、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励志教育,引导他们主动抛弃“等、靠、要”思想,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健全心理服务宣传引导机制。将搬迁社区的心理服务与媒体的传播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公益类专题栏目,举办励志报告会、先进人物宣讲会,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强搬迁户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意识,破除搬迁户的封闭和排斥心理,唤起搬迁户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三是完善搬迁户的利益表达机制。完善搬迁安置区的社区公开制度,保障搬迁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集体意识和管理意识,畅通他们的利益表达渠道,确定搬迁户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感到被关怀、被重视,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共识。
三、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心理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三社”联动服务平台。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服务工作一体化,确保搬迁安置区服务群众有机构、有组织、有经费、有场所,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社区归属感。二是建立大数据心理服务平台。基于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党建+”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为搬迁群众提供线上支持和专业资源,让搬迁户新一代,通过接触新技术,接受优良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是建立心理服务工作室。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设立心理服务工作室,整合多元社会力量以专职或兼职的身份到工作室工作,并将搬迁户的心理保健纳入基本医疗保健范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四、加强搬迁群众的心理文化建设
一是丰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文化活动。结合搬迁户的风俗习惯,经常组织开展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搬迁户积极参与,加深搬迁户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强化搬迁社区的心理融合。二是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激励文化。建议设计合理的奖惩机制。强化典型示范和扶志教育,通过典型人物的“传、帮、带”,凝聚搬迁户向心力,形成“志智”双扶的良好氛围,增强搬迁户“干事、创业”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加强搬迁安置区的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建好用好公共宣传栏、微信群、移动客户端等信息平台,组织党员干部、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脱贫模范广泛参与,开展经常性的扶志教育、扶智活动,以更加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为促进搬迁户“稳得住”而打造文化阵地。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胜利的关键抓手和重大举措,目前全市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9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444户56877人,搬迁入住率100%。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除了构建“五个体系”外,还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扶贫当扶志,物质扶贫一时,思想扶贫一世。要彻底甩掉搬迁群众贫穷落后的帽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最根本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内心深处“我要脱贫、自主脱贫、奋斗脱贫”的心理意识。因此,建议:
一、科学制定搬迁群众心理服务计划和考评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扶贫扶志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精神,科学制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心理服务实施计划和考评体系,明确考评目标、标准、内容和方式,将心理服务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各个环节,纳入扶贫干部日常培训和考核的范畴,引导基层干部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心理服务工作。
二、积极完善搬迁群众心理服务机制
一是建立扶贫、民政、司法、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联动机制,定期分析研究搬迁群众的思想动态,有计划地开展搬迁安置区心理服务活动。通过讲座、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励志教育,引导他们主动抛弃“等、靠、要”思想,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健全心理服务宣传引导机制。将搬迁社区的心理服务与媒体的传播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公益类专题栏目,举办励志报告会、先进人物宣讲会,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强搬迁户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意识,破除搬迁户的封闭和排斥心理,唤起搬迁户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三是完善搬迁户的利益表达机制。完善搬迁安置区的社区公开制度,保障搬迁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集体意识和管理意识,畅通他们的利益表达渠道,确定搬迁户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感到被关怀、被重视,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共识。
三、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心理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三社”联动服务平台。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服务工作一体化,确保搬迁安置区服务群众有机构、有组织、有经费、有场所,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社区归属感。二是建立大数据心理服务平台。基于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党建+”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为搬迁群众提供线上支持和专业资源,让搬迁户新一代,通过接触新技术,接受优良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是建立心理服务工作室。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设立心理服务工作室,整合多元社会力量以专职或兼职的身份到工作室工作,并将搬迁户的心理保健纳入基本医疗保健范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四、加强搬迁群众的心理文化建设
一是丰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文化活动。结合搬迁户的风俗习惯,经常组织开展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搬迁户积极参与,加深搬迁户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强化搬迁社区的心理融合。二是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激励文化。建议设计合理的奖惩机制。强化典型示范和扶志教育,通过典型人物的“传、帮、带”,凝聚搬迁户向心力,形成“志智”双扶的良好氛围,增强搬迁户“干事、创业”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加强搬迁安置区的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建好用好公共宣传栏、微信群、移动客户端等信息平台,组织党员干部、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脱贫模范广泛参与,开展经常性的扶志教育、扶智活动,以更加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为促进搬迁户“稳得住”而打造文化阵地。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