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汇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举措。《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家林草局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柳州市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有林业用地面积127.86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68.76%,森林覆盖率67.23%,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9281万立方米。2023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林业碳汇开发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试点期限为2023-2027年。方案中明确鼓励作为全国气候投融资城市的柳州市先行先试,开展试点工作。柳州市具有较高的森林碳汇潜力,在未来森林碳汇产业发展中具有极大潜能。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全面提高民众对森林碳汇的认知。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通过宣传森林碳汇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民众尤其是林农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和森林碳汇功能对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服务功能,以及对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柳州森林碳汇相关项目开发较慢,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对森林碳汇的认知欠缺,不了解其在碳减排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需加大农民尤其是林农对森林碳汇相关知识的宣传,用他们容易接受且易理解的方式进行宣传,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引导更多的公众参加到日常生活碳减排及林业碳汇增加等行动中。
二是完善森林碳汇精准计量体系,建立林场碳账户。根据柳州市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加强森林碳汇基础研究,建立基础参数库和碳账户。开展林场主要树种生物量模型及碳参数研建工作,建立主要树种生物量模型;建立固定样地,开展不同经营模式的全生命周期碳汇监测工作,研究森林固碳增汇关键技术;以森林资源数据为基础,结合经营管理档案、森林经营小班数据等,以及已建立的树种立木生物量及碳储量计量模型建立林场碳账户。
三是探索林业碳汇交易途径,助力林场金融合作。在“十四五”期间,柳州市应持续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进一步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按照自治区统筹谋划、统一部署的要求,开展好试点工作,打造一批增加森林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和提高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示范项目。积极参与国内自愿排放权交易试点,探索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期货交易等绿色金融方式,进一步拓宽林场融资渠道,为林场生态保护建设、转型发展获取更多资金保障。
森林碳汇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举措。《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家林草局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柳州市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有林业用地面积127.86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68.76%,森林覆盖率67.23%,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9281万立方米。2023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林业碳汇开发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试点期限为2023-2027年。方案中明确鼓励作为全国气候投融资城市的柳州市先行先试,开展试点工作。柳州市具有较高的森林碳汇潜力,在未来森林碳汇产业发展中具有极大潜能。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全面提高民众对森林碳汇的认知。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通过宣传森林碳汇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民众尤其是林农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和森林碳汇功能对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服务功能,以及对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柳州森林碳汇相关项目开发较慢,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对森林碳汇的认知欠缺,不了解其在碳减排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需加大农民尤其是林农对森林碳汇相关知识的宣传,用他们容易接受且易理解的方式进行宣传,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引导更多的公众参加到日常生活碳减排及林业碳汇增加等行动中。
二是完善森林碳汇精准计量体系,建立林场碳账户。根据柳州市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加强森林碳汇基础研究,建立基础参数库和碳账户。开展林场主要树种生物量模型及碳参数研建工作,建立主要树种生物量模型;建立固定样地,开展不同经营模式的全生命周期碳汇监测工作,研究森林固碳增汇关键技术;以森林资源数据为基础,结合经营管理档案、森林经营小班数据等,以及已建立的树种立木生物量及碳储量计量模型建立林场碳账户。
三是探索林业碳汇交易途径,助力林场金融合作。在“十四五”期间,柳州市应持续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进一步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按照自治区统筹谋划、统一部署的要求,开展好试点工作,打造一批增加森林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和提高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示范项目。积极参与国内自愿排放权交易试点,探索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期货交易等绿色金融方式,进一步拓宽林场融资渠道,为林场生态保护建设、转型发展获取更多资金保障。
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柳北区三中路66号2号办公楼3楼
联系我们:0772-2818756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3号